《大吉岭》:17世纪茶叶很昂贵,连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都只有1箱

摘要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茶的滋味品尝起来,让人无法不对它心向往之,而其层层展开、细緻微妙的魅力,也让它当之无愧,”有人指出茶广泛的吸引力:“它不似葡萄酒那般傲慢自大;不像咖啡那样自顾自怜;更没有可可那种假天真。”

《大吉岭》:17世纪茶叶很昂贵,连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都只有1箱

17世纪茶叶很昂贵

茶叶的由来

根据古老的传说,茶是由游走四方的达摩祖师(约西元460—534年)发现的,他出生在现代南印度城市清奈(Chennai,旧名为马德拉斯〔Madras〕)附近,是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他曾经面壁9年,不合眼,不睡觉,专心打坐;有一天,他感到昏昏欲睡。为了避免睡著,他便割下眼皮并扔到了地上。(或者,如卡普尔所讲的那样:『当达摩睡著时他非常生气,便把眼皮割掉了!』)在眼皮著地的地方,后来长出了茶树。

另一个比较温和的传说版本是,达摩在中国9年不眠不休地传教时,有一天他感到昏昏欲睡,就从附近的一棵树上摘了几片叶子来咀嚼,疲倦感马上消失了。这棵树即是野生茶树。

或者,有一天当他正在煮一壶乾淨的水来喝,一阵风吹过,把一片叶子吹进了壶裡。达摩喝了裡面的水,觉得清醒而且有活力。

茶真正的历史比达摩还早。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中国西南方的云南山区,那裡最初是将茶叶与草药、种籽和森林中树木的叶子混合。周朝(西元前1046—前256年)时,人们开始不添加其他的草药,直接将茶叶煮来喝;换言之,这个时候,它开始被当成茶,而不是一种药草汤。随著中国逐渐统一成单一国家,加工与泡煮茶叶的技术更臻成熟,喝茶也沾染了艺术、宗教与文化的气息。到了古代中国的唐朝(西元618—907年)盛世,茶蕴育出了仪式、礼仪和特定的茶具。

陆羽茶经

在这个无可匹敌的繁华盛世裡,有商人委託天才陆羽(西元733—804年)为茶写了第一本专书——《茶经》。人们对陆羽生平的描述,大致是跟摩西一样的故事,说他是被遗弃的婴儿,被放在1个竹篮裡,有一天被龙盖寺的住持在河边发现。虽然被种茶与製茶的僧人抚养长大,但陆羽在剃度为僧之前逃离了寺院,加入1个戏班,成为受欢迎的丑角,也写了几个剧本。之后,他与当时的一些官宦与高僧名士交游,成为一位学者、诗人与茶专家。

西元780年前后,他集结了1本关于茶的精间易懂名作《茶经》。书中对茶的起源、种植、加工与泡茶的描述钜细靡遗,1000年后,当英国人开始自己生产茶的时候还得仰赖它。但《茶经》的书写方式不是1本技术手册,而是以诗人的想像与隐喻的创意,如下面这段为人称道的段落,是描述基本煮茶时的情况: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六羽在通篇《茶经》中,注入了心灵与实践的精神,并且强调製茶的仪式性细节。喝茶应该带著敬重,而且要伴随著美与克制:“茶性俭,不宜广。”

六羽一生最后数十年,已经声名远播,他淡出社交圈,过著孤独隐居的生活。他死后被神格化为茶神。根据1本10世纪的百科全书,茶商会膜拜六羽的雕像,祈求茶业生意兴隆。

但是当他们的茶卖不好,商人就会在雕像上淋热水。

茶叶的传播

茶从中国传播开来,遍布东亚,而且保留了茶的精神。尤其是在日本,一位名为明庵荣西的僧人(西元1141—1215年)被认为是日本茶之父。

明庵前往中国两次,将佛教临济禅宗介绍到他的国家。在第2趟旅行时,他带回了茶叶的种籽,后来种植成功,种植区域包括京都与奈良之间森林蓊鬱的宇治山区。虽然日本早在8世纪就开始种茶,但直到明庵重新引进后,茶树才开始广泛种植。

茶受到欢迎的部分原因是来自明庵在他的书《吃茶养生记》中所提到的健康与医疗性质。明庵在这本书的第1页,开宗明义大胆地写到:“茶是心理与医学的终极疗法,具有让生命更圆满完整的能力。”

这也包括心灵的健康。艾伦・瓦茨(Alan Watts)在他的书《禅之道》(The Way of Zen)中指出,茶“如此澄清与激活心智,因此有人说:『禅味和茶味是一样的』。”禅宗僧侣用茶作为冥想的刺激物,而且这种饮品在帮助长时间的深层专注上,极为重要。“如果基督教是葡萄酒,伊斯兰教是咖啡,”瓦茨写道:“佛教肯定是茶。”

“开始是做为药方,慢慢却成了饮品。”冈仓天心在《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年出版)的一开头便说:“在8世纪的中国,茶更以上流社会的风情雅緻,步入了诗歌的殿堂。15世纪时,日本则将其晋升为一种唯美的信仰,即茶道。”这位极具影响力的美学评论家与学者用英文写了这本书,以便宣扬日本的东方特质。他以茶作为象徵,透过这种方式,将日本的茶礼仪介绍给了西方。冈仓写道,茶道推崇的是“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并且“在纯粹洁淨中有著和谐融洽,以及主人与宾客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还有依循社会规范行止进退,而油然生出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都是茶道的无言教诲。”

伴随著禅的形成,茶道也变得高度仪式化,称为cha-no-yu(意为“茶汤”)。冈仓深入描述茶室的3个要素——茶、壶和地点——其诗意之高明微妙,陆羽应该也会讚赏不已。他自行引用了中国前辈对沸水的描述,甚至自己也採用了一种大胆的、抒情的描述:“唱歌的水壶,当它在火盆上沸腾,如夏蝉凄诉牠将告别夏天的悲伤。”另外也写道:

茶壶唱得好听,因为底部的铁片经过安排,产生一种特别的旋律,人们彷彿可以听见被云层蒙住的急瀑回声,远方大海白浪滔滔,一场暴雨扫过竹林,或是遥远山丘上松树飒飒。

各国茶道

日本

在这些仪式中,日本的茶师泡的不是标准的卷叶茶,而是抹茶,这是一种经过蒸青、烘乾,碾磨成细粉的茶,泡茶时先用一枝竹筒切割做成刷子状的茶筅,在精美的茶杯裡搅拌。冈仓写道,古代中国南朝诗人称此发光的绿色茶泡为“玉液之沫”。

《大吉岭》:17世纪茶叶很昂贵,连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都只有1箱

日本的喝茶方式

茶在1580年抵达欧洲,当时1位葡萄牙商人把1箱茶叶和其他中国的奢侈品一起带回来,包括丝绸、香料、瓷器与漆器。随后,荷兰人和英国人也如法泡製,1610年,第1批茶叶运抵海牙,大约在同一时间也到达伦敦。1635年之前,茶在荷兰宫廷已蔚为流行,不久,在法国宫廷亦然。1657年,伦敦的加尔威咖啡厅(Garway’s Coffee House)把茶和咖啡、巧克力与果子露一起贩售,其他还有雪莉酒、水果酒和麦芽酒。两年后,伟大而且爱说閒话的观察家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他的第1“钵茶”。10年之内,茶传抵了美国殖民地。

“茶的滋味品尝起来,让人无法不对它心嚮往之,而其层层展开、细緻微妙的魅力,也让它当之无愧,”冈仓指出茶广泛的吸引力:“它不似葡萄酒那般傲慢自大;不像咖啡那样自顾自怜;更没有可可那种假天真。”

英国

在英国,至少刚开始的时候,茶并不精緻。

通常茶叶的装箱很草率,从中国出发,经过潮湿而且长达数月的海上旅程,而且与船舱裡那些发臭的货物一起运送;在早年的伦敦,茶是以液态形式课税。意思是,咖啡店一早煮了一大批茶,像麦芽酒一样储存在木桶裡,直到税务检查员来评估,然后提供给顾客,整天根据需要加热。不难想像到了下午三点多,或甚至才中午,这种饮料便产生出那种木味、黏舌苔的单宁。当英国君王开始以乾叶形式课税,茶叶依需要泡煮时,味道才大大地改善了。

即使如此,少数早期的报导似乎说,这种饮料好喝,或者不错,甚至是简单地说,尚可。当然,它是苦的。如果它比较苦,那麽,它就应该是健康的。在欧洲接触茶的初期,相关的讯息皆强调这种饮品在医疗上的好处。欧洲第1次提到茶的,是威尼斯作家与地理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奥(Giovanni Battista Ramusio)的旅行作品合集《航海与旅行》(Navigationi et Viaggi,1559)。

对茶叶不同的解释

与马可・波罗游记同时的,包括一位旅行到中国的阿拉伯旅行家的第一手报告,他指出一种“药草,无论是乾的或新鲜的”,中国人“放在水裡煮好”,然后拿来喝。

空腹喝下1、2杯这种饮料,可消除发烧、头痛、胃痛、侧边或关节痛,而且应该要尽可能趁热喝。他说,除此之外,茶对他记不得的许许多多疾病也有益,痛风是其中之一。而且,如果有人因为吃太多,肠胃不适,他只要喝一点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全部消化了。

1年后,第1位到中国宣扬天主教的道明会(Dominican missionary,又译为“多明我会”)神父贾斯柏・达克鲁斯(Gaspar da Cruz)回到葡萄牙后,写道,当客人“来到任何一个高尚人家,”主人会奉上“一种称为『茶』的饮料,它有一点苦,红色,有疗效,他们习惯与某些草药一起煮。”

早期一位德国人约翰・欧布莱特・德・曼德尔斯洛(Johan Albrecht de Mandelslo,1616—1644年)写的参考资料说,在印度蒙兀儿帝国(Mughal)的港口苏拉特(Surat),这裡的欧洲商人会做一件事:“在每天的日常会议上,我们只喝茶,这在全印度很普遍,不仅在这个国家如此,在荷兰和英国亦然,他们把茶当作一种能清肠胃、消化过多胃酸的药物,尤其是温热著喝。”

商人和广告商很快接收到这些旅行者的报告。英国第1个茶广告出现在1658年9月《政治快报》(Mercurius Politicus)上的大幅广告:“所有医师认证的优质中国饮品,中国人称之为茶,其他国家称为Tay或者Tee,现在于伦敦皇家交易所旁Sweetings Rents的Sultaness-head咖啡店销售。”1660年,咖啡店老板汤玛士・加尔威(Thomas Carway)刊载了一个更长的广告,约1300字,将医师的认证进一步发扬光大。它洋洋洒洒列出茶的十几种不同好处,从刺激欲望(特别是对肥胖型的男人,和喜啖肉者),到“健脾”和“
明目”。毫不意外地,它也瞄准了那个终极的广告目标——男人的性,在广告的第一行即宣称,茶“使身体活跃,精力充沛”。(毫无疑问,藉由茶“清除与淨化成人的体液与灼热的肝”的能力,提升性欲。)

此外,茶是不含酒精的,当时麦芽酒是早餐时喝的,所以这项特点相当合时宜。18世纪的诗人威廉・考珀(William Cowper)称茶为“一杯杯/欢乐而不醉,”非常适合当19世纪中叶温和主流的广告口号。

但这样的特质并不必然立即使它在当时英格兰的妇女与上流阶层流行,而且它的高价也令人却步。1662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与爱茶成痴的葡萄牙布拉干萨的凯萨琳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za)联姻,茶才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孟买和丹吉尔(Tangier)港口,以及与巴西和东印度群岛的自由贸易,凯萨琳公主的嫁妆包括了1箱茶。

茶字的解释

这种饮料对这个国家来说是新的,对英语也是。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ea”这个字第一次被使用——或者更确切地说,早期的变体是“chaa”——是在1598年尚・哈伊根・范・林斯霍腾(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的《东印度与西印度之旅报告》(Discours of Voyages into ye Easte& West Indies),其中提到这种饮料是“用某种被称为『Chaa』的药草粉末做成的。”

这种拼写方式在茶终于定著在被众人熟悉的形式“tea”之前,很快有了不同的版本:ay、tey、té、thé、the、teee、thea。大部分的西欧人是跟著荷兰人,从厦门漳州话的“茶”(tay),衍伸出他们的字彙。荷兰人用的是thee,他们早期在位于爪哇的根据地班谭(Bantam)与这些欧洲国家交易:德语为thee,丹麦语和瑞典语为te,西班牙语为té,义大利语为tè,而法语为thé。

在印度文和孟加拉语中的“茶”(分别为chai和cha),则来自这个词的第2个来源:广东话ch’a。日语cha,阿拉伯语shai或chai,波斯语chay,和俄语chai皆然。葡萄牙语用chá是西欧语系中的1个例外,这是因为他们最早是从广东(今天称为广州)拿到茶叶。

相关书摘 ▶《大吉岭》:大吉岭茶叶在欧洲越卖越贵,钱却不是茶农赚走。

《大吉岭》:17世纪茶叶很昂贵,连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都只有1箱

相关书摘 《大吉岭》

  • 《大吉岭》:17世纪茶叶很昂贵,连葡萄牙公主的嫁妆都只有1箱已关闭评论
  • 4,226 views
    A+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29日  所属分类:茶与茶道